•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  设为首页
行业资讯

国际“六大派” 国内助听器市场摆擂

时间:2009/2/3 1:37:23  作者:未知  来源:医药经济报  查看:413  评论:0
内容摘要:由于观念、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,中国诸多听力障碍人士没有使用助听器。然而,就在市场蕴含着强大的消费潜力的同时,国产助听器却几乎完全退出竞争,眼巴巴看着六大国际公司几乎垄断了绝大部分的份额。数据显示,目前中国助听器市场年销售额约7亿元。在成长中的国内助听器市场,有一种现象触目惊心:国...
由于观念、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,中国诸多听力障碍人士没有使用助听器。然而,就在市场蕴含着强大的消费潜力的同时,国产助听器却几乎完全退出竞争,眼巴巴看着六大国际公司几乎垄断了绝大部分的份额。数据显示,目前中国助听器市场年销售额约7亿元。在成长中的国内助听器市场,有一种现象触目惊心:国内企业几乎全线溃退,市场被牢牢地操纵在6家国际性公司手中。数据显示,中国助听器市场目前年销售约7亿元,且每年以15%的速度增长。试问,国内企业如何甘愿舍弃这个容量可观的市场?

   外来者前赴后继

   目前,全球排名靠前的6家助听器生产企业都已进入中国市场,这些企业包括德国西门子、瑞士峰力、丹麦瑞声达丹麦奥迪康、丹麦唯听、美国斯达克。另外,还有其他一些外国公司的产品如加拿大优利康等,也已驻足国内市场。

   广州音特通听力技术有限公司的王卫平经理,20多年前就开始做助听器代理,对这些外来者了如指掌。他向记者分析:若按技术含量划分,瑞士峰力和丹麦奥迪康是领先的,德国西门子和丹麦瑞声达属于二流水平;若按在中国市场份额划分,西门子、瑞声达和峰力是第一梯队,丹麦唯听、奥迪康、美国斯达克是第二梯队,其中唯听、奥迪康均已在中国生产,但销量未上去;斯达克偏重于生产耳背式助听器,未在中国设厂,主要靠OEM,技术上有待改进。

   助听器“六大派”,正在中国助听器市场上各出其招,“好戏”连连。

   瑞士峰力听力集团早在2004年,就收购了其原来的代理商和加拿大优利康的代理商,成立了直属的营销子公司,以加强其在中国市场的开拓力度。据了解,未来,峰力除了把儿童作为消费对象,还将加强开发成年听力障碍人群的购买潜力。

  今年5月18日,西门子听力集团在苏州举行新厂房落成典礼。该集团宣称,为了尽可能满足庞大的中国助听器市场的需求,西门子听力集团将持续加大在华投资力度。从2005年起,其进行了公司入驻园区后的第四次厂房扩建工程,扩建后的厂房是原有厂房面积的3倍,并由此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助听器生产基地。丹麦瑞声达听力集团今年6月与国家卫生部、国家残疾人联合会共同开展了一项为期5年的防聋、治聋“畅听未来”计划。该计划的一个工作重点是和国内外各大知名院校、医院、科研和康复机构合作,共同在听力预防、治疗和康复方面进行合作,目标是通过早预防、早发现、早治疗和早康复来减少听力损失对个人、对社会带来的负担,同时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。事实上,有营销人士认为,这是瑞声达借机发现病人并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案的措施之一。

   技不如人沙场折戟

   与“六大派”的雄心壮志相形之下,国产助听器尽管在市场上可能还有流通,但已是风雨飘摇,甚至可以说是全军覆没。究其原因,一是该领域要求对技术投入相当大,企业能否持续投入是个问题;二是建厂投资规模较大,仅一般规模,就需要3000万元左右的资金;三是许多投资人并不了解该领域,容易导致市场操作失败。

   据业内人士分析,助听器的技术含量其实只是相对较高,但也没有高不可攀,企业进入该领域的头几年可能会走仿制模式,但几年后进行创新是完全有可能的。王卫平由此感叹,在诸多领域,即便技术要求更高、投资规模再大,都有中国企业参与竞争,但惟独就是助听器领域却没有中国企业的身影,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。

   广州市珠江医院听力研究中心许瑞华主任向记者证实,在她目前的工作中,还真是没有接触到国产的助听器。而之前曾经有过天津一家企业生产的产品,是盒式机,也就是模拟机,有很多弊端如噪音太大等等。患者都不愿意配戴,表示“没有配戴时由于听力障碍耳根还清静,配戴之后虽然听到了需要听到的声音,但所有的噪音也都进入耳朵,令人难以忍受,还是不戴的好”。

   据了解,国产助听器虽然拥有价格优势,但在1995年至1998年间,国外公司都纷纷开发了数字助听器,这些产品相继进入中国市场销售,由于产品性能有了大的改进,能够去除大量的噪音,加上功能较为齐全,外观设计比较合理,以致模拟机日趋萎缩,最终被迫退出市场。而国内助听器企业没有在数字机上取得研究成果,最终只能选择黯然退场。

   恶性竞争拖后腿

   10多年来,国内助听器代理商数量不断扩大。如在广州,10年前只有两三家代理商,目前则扩大到了30多家。竞争者数量的增加最终导致了恶性竞争发生,从价格和服务便可见一斑。

   助听器行业是一个爱心行业,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,个别代理商在竞争中采用了不规范行为,贴身利润,制造行业恶性竞争,背离了行业的初衷。今年5月,某知名助听器代理商甚至购买了竞争对手的助听器,并在广州主流媒体投放广告,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销售对手的产品,制造价格混乱,以达到借机打击对手的目的。

   除了价格战之外,服务水平低下也是助听器市场混乱的表现之一。王卫平表示,顾客在配戴助听器前应该进行尽可能准确的检测,以免将来会产生不良后果,但国内有些代理商却投机取巧,根本没有履行佩戴前检测这一服务。峰力集团中国总部副总经理、销售公司总经理黄立新进一步指出,国内由于缺乏相关行业准入标准,只要拿到二类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的人都可以经营助听器,但这当中的许多人并不了解助听器,也无法以专业的水准来指导顾客购买以及为顾客提供后续的服务,这也成为助听器行业整体服务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
   市场培育抗辩

   许瑞华表示,如今中国到底有多少人需要配戴助听器仍然是一个谜。

   暨南大学医学院耳鼻喉科余挽河教授认为,目前,国人对配戴助听器仍然有两大误区:其一,在儿童出生后的检测中,即便发现了听力障碍,父母仍然以孩子太小为由不让孩子配戴,而听力与语言学习息息相关,没有配戴助听器将会使孩子失去学习语言的最好时机,若孩子超过5岁再学习语言,困难将大大增加;其二,许多分泌性耳炎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时未配合使用助听器,往往影响了术后恢复效果。

   在国内,人即便知道自己有听力障碍,也不愿意配戴助听器,认为这是一种羞于启齿的“病”,国外则不同,例如美国就有3000万人配戴助听器,就像是配戴眼镜一样正常。据业内人士分析,事实上,中国有听力障碍的人数比例与美国没有太大差别,换言之,国内助听器的市场空间还是比较大的。而随着中国即将步入老年人社会,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将依靠助听器,因此市场前景广阔。

   在这一行业中,外国企业堪当市场的教育者角色,固然承担了市场开发的风险,但从长远来看,承担风险的同时也收获了巨大的收益,这无疑是国内企业的一笔损失。

   本土企业仍有机会

   目前,国家对残疾人、聋哑人越来越关注,公共投入呈上升趋势。广东省对听障儿童的投入也越来越大,广东省今年曾通过政府采购了1000台助听器免费派发给经济困难的听障儿童。据悉,这些助听器全部是国外公司的产品。

   中国企业难道就永远地失去竞争机会了吗?

   广州音特通听力技术有限公司王卫平对此持否定意见。他认为,虽然外国六大助听器生产企业都已占领了国内市场,但中国本土企业仍然有进入市场的机会,因为即便是西门子这样的跨国助听器企业,其核心技术也不是自己的,可以说技术上并非难以逾越,同时,本土企业还具备更低成本的优势,完全可以和外国企业一比高低。

   他特别希望,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在助听器市场同台竞技的那一天能够早点到来。


标签:市场 公司 西门子 数据显示 助听器 峰力助听器 
相关评论
  TCP/IP备案号:粤ICP备09031017号 .